新闻中心

不能发钞:原因其实很简单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多了
从流动性上讲,是一件上算的事情;因为发10亿券,理论上可以带动40亿的流动性,而这四十亿的多周期流动,又会产生很多的税收,等于发的钱大部分转了一圈,最终又以税收的形式回到了财政的口袋里。
今年李稻葵又提出国庆假期发二亿券,理论上可以有四倍乘数的效应,对财产的压力十分有限,这样无损利民的好事,为什么政策没反应?
疫情期间,美国给老百姓发了6万亿美金,而人民网说是8万亿,这个数量级超出了穷人的想象;如果按人口的4倍乘数,7.2的汇率,相当于中国要发240万亿人民币,接近中国经济两年的总量之和。以中国5亿家庭计,一家能摊上几十万,这难道不香吗?
不错,发钞引起了美国的通胀,最高一年达到8%的通胀率,但五年平均值在4%左右,今年已经回落到3%以下,最近又有所反弹,但1-7月平均下来数据不差,为2.9%,平稳着陆是大概率;可以说是坐了一回过山车,有惊无险。
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,发少了打水漂,就算按李院长的方案发了10亿,以14亿人来说,也就是晨起油条豆浆的小摊点,广东早茶就算了,什么也刺激不了;发多了,中国金融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底气,会引发通胀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国近5年通胀的平均水平在3%的安全线之上,却一直在加息;我们一直在降息,通胀率目标是3%,死活就是上不来;去年计划目标是3%,结果仅实现了0.2%,消费太弱了,离预期差了15倍;今年的计划目标还是3%,结果仅实现了0.1%,离预期差了30倍。中国有强烈的主动通胀的期待,却又不肯加印钞票,力图不加印钞票,让老百姓掏光口袋把消费者价格指数拉上去。
由于低效的投资与资源错配,负债率已经很高,而隐形负债很可能超出我们的想像,全国所有的专家,没有一个人知道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大的隐形负债,但是,从政策拼命发行特别国债,向社会借钱,说明加印钞票的空间早已经收窄,这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不可能大规模发钞。
所以,未来的经济将是一个收缩苦性的长周期,普通人还是要提倡极简主义生活,做反向消费。